消金年内“换血”不断!15家机构频现人事变动是何原因?有何挑
自今年年初以来,许多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发生了重大人事变动。5月8日,北京商业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至少有中国银行消费金融、中信消费金融、苏宁消费金融、杭州银行消费金融、金商消费金融等15家消费金融机构人事变动,9家以上机构频繁发生2次以上人事变动,涉及董事长、总经理、总裁、副总经理等核心职位。在行业看来,近期行业并购频繁,必然面临高水平血液交换,也是行业竞争,消费金进入精细发展阶段,业务调整和高管变动可能增加,各机构之间人才流动。
15家庭机构经常发生人事变动
最新的表现来自金商消费金融。5月5日,山西省银行业和保险监督管理局发布资格批准,批准上官玉将晋商消费金融董事长、董事长的资格。
此外,根据天眼的信息,上官玉将目前仍是晋商消费金融的法定代表人;此外,此前曾担任晋商银行、长治财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晋商银行长治分行高管。
消金高层换血最频繁的是在四月。 42月28日,江苏省监管局批准了苏宁消费金融董事长张伟年、总经理白斌的资格。5月8日,《北京商业日报》记者从苏宁消费金融部获悉,张伟年和白斌已正式上任。他们曾任南京银行消费金融中心总经理、副总经理,在消费金融业务、金融管理等领域有丰富的经验。
4月28日,中国银行业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也宣布批准杨荣、黄成尚诚消费金融董事长、董事的资格。公开信息显示,与多家机构一致,尚诚消费金融新董事长杨荣来自股东上海银行,曾任银行零售业务部总经理。
结合全年消费金融行业变化,5个月以来,北京商业日报记者注意到工业消费金融、小米消费金融、蒙古消费金融、哈尔滨银行消费金融、湖北消费金融、阳光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中国银行消费金融、中信消费金融、招聘消费金融、金商消费金融、杭州银行消费金融、金城消费金融、尚诚消费金融、苏宁消费金融15家机构发生高级人事变动。
其中,包括锦城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晋商消费金融在内的9家机构发生了2次以上人事变动,涉及董事长、总经理、总裁、副总经理等核心岗位。
多机构回应背后的原因
5月8日,北京商报记者就年内多次重大人事变动及后续影响采访了多家消费品公司。
其中,中国银行消费金融相关负责人回应说,原高管退休是正常的替代品。如谷峰接任徐子英担任副董事长,徐子英于2018年6月获批,现任职三年多,消费金融公司高管轮换是监管要求。
中信消费金融也回应了公司高管的变更,这是一个正常的人事变动。前总经理去年年初因个人原因辞职。中信消费金融新总经理李成全程参与中信消费金融筹备工作,开业后担任公司副总经理,熟悉公司整体经营情况和各线业务。据报道,李成曾在多家银行金融机构工作,拥有20多年的信息技术、零售业务、互联网金融经验和丰富的市场业务、运营管理和技术建设经验。
苏宁消费金融人事变动来自股东变动。据公司回应,3月份,南京银行宣布计划收购苏宁消费金融其他股东持有的41%股权,然后获得苏宁消费金融的控股权。收购完成后,南京银行持有苏宁消费金融股权的比例由15%提高到56%。目前,收购总体进展顺利,需要等待监管部门的批准才能实现股权交割。更换董事长和总经理是收购的正常环节。
苏宁消费金融进一步表示,今年公司的主要任务是稳定,做好基础工作。股权交付后,南京银行将研究及时增加消费金融公司股本,增强公司资本实力,并对其业务模式、业务发展规划、内部机构等方面做出一系列安排。
可以看出,消费金融公司高管的变动与公司的变化和行业竞争有关。正如零一研究院院长于百程评价的那样,一方面主要是因为消费金融公司的股东变动、股东人事变动和新业务发展,调整了董事和新高管;另一方面,消费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消费金融进入了精细化发展阶段。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业务调整和高管变动可能会增加,各机构之间的人才流动也会更多。
如何在多方压力下破局
现在,消费金融业正处于转型过程中。一方面,随着巨头进入市场,行业逐渐从原蓝海进入红海;另一方面,租赁、教育、医疗美容等典型消费金融场景受到严格监管,限制了消费金融机构的展览产业;再加上流量红利减少、客户浮动战略等因素,近年来持牌消费金融董事会的变化也成为各机构顺应变开拓进取的缩影。
高管的变化往往有利有弊。易观分析金融业高级分析师苏晓瑞告诉《北京商业日报》,机构高管频繁变化的优势是引入新鲜血液,激发组织活力,反映数字经济时代消费金融机构加强数字转型和业务扩张,但过度频繁变化可能影响公司战略布局的一致性,降低决策执行,增加磨合成本。
对于组织来说,一方面可以激励团队,让每个成员都有紧迫感,添加新鲜血液,打破现有模式,推动业绩增长。另一方面,如果不小心,原来的战略就会失败,公司就会陷入一个无法摆脱短期目标的怪圈。 博通咨询金融业高级分析师王鹏博也表示。
然而,不仅今年,消费金融公司近年来也发生了更频繁的人事变动。对于机构的后续发展,王鹏博认为,近年来消费金融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消费支柱场景发生了巨大变化,行业合规的紧迫性不断增加,新进入者也在改变行业模式。从不同类型的机构来看,银行部门以低成本的资本优势和金融行业的风险控制运营优势占据领先地位,但场景渗透仍不足,应加快零售数字化方向的转型;行业消费金融公司应摆脱内部场景和渠道的依赖和纠缠,尽快建立独立的业务场景,在风险控制和战略方向上更加详细。
冰科技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诗强也表示,消费品行业参与者众多,竞争激烈。股东应该给管理团队更长的考验时间,而不是关注短期目标。在评估管理层时,他们还需要更多的调查维度。对于管理层来说,我们需要改变策略,不要关注长尾次贷人群,而要积极拥抱创新。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时代,非接触式金融将普及。消费品公司需要加大人工智能技术的投入和应用力度,控制风险,降低坏账率,以保持利润贷款利率,吸引高质量借款客户,拓宽服务边界,最终实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的良性循环。
容易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