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费率“分化?
为了抢客、留客,今年以来有很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纷纷启动优惠利率政策,零利率产品屡见不鲜。不过,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部分理财子公司逆市上调理财产品管理费率。但值得注意的是,零利率并不意味着不收费,一些银行在制定金融产品利率时也预留了空间,除了可能需要支付交易费、信息披露费、超额业绩管理费、业绩报酬等费用,投资者不仅要注意零利率,而且忽视风险水平、投资类型、投资方向、历史净值波动等指标。
理财产品费率升降不一
自今年年初以来,许多银行和金融子公司开放了优惠利率政策,降低了金融产品管理费率,以吸引更多投资者的注意。然而,在这一波下调过程中,一些金融子公司逆市提高了产品管理费率。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光大理财近日发布《关于调整阳光碧机构盈利理财产品说明书的公告》,称公司计划从4月19日起获得阳光碧机构盈利(EB1669)理财产品管理费率由理财产品管理30bp调整为70bp。
根据光大理财阳光碧机构盈利理财产品风险披露,该产品为固定收益、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100%投资于存款、债券等标准化债权资产、银行存款、债券回购、央行票据、货币市场基金高流动性资产投资占比不低于30%。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目前产品的管理费率已经从0.3%/年调高至0.7%/年,光大银行客服人员对记者表示,调整是基于产品的实际运营需要,但自4月19日(含)起,阳光碧机构盈利(EB1669)金融产品也有优惠活动,优惠管理费率为0.4%/年,活期截止日期尚未收到通知。在光大理财之前,华夏理财也发布公告称,自3月2日起,将华夏理财龙盈混合G理财产品固定管理费率由70号定开偏债0.2%/年调整为0.3%/年。
从市场表现来看,部分理财产品的相关费率也有所下降。比如2月22日至3月31日,中银理财将中银理财-产品固定管理费率由产品固定管理费率决定0.1%/年降至0%/年;日照银行此前也发布公告,将黄海万利宝(21180206期)年度聚财一年定期开放式人民币理财产品的销售费率和管理费率降至0%。
对于银行理财产品费率不同程度调整,荣360数字技术研究所分析师刘银平在接受《北京商业日报》采访时表示,从调整来看,金融子公司产品平均费率变化不大,但第一季度受股市低迷,部分产品净值下降,多家金融子公司降低部分产品固定费率,主要是固定投资管理费率、销售服务费率,固定费率只是个案,不代表市场整体情况。
费率为零并不意味着不收费
对于投资者来说,购买金融产品不仅取决于管理费和销售费,而且零并不意味着银行不收取其他费用。
通常, ,银行理财产品主要包括认购费、赎回费、管理费、销售服务费、托管费。北京商报记者对比多家理财子公司发布的产品后发现,近期各理财子公司推出的理财产品托管费率差别不大,基本在0.05%左右,但管理费差距明显,部分理财产品管理费达到0.4%,部分理财产品管理费低至%0.1%。
此外,《北京商报》记者还注意到,部分理财产品的收费清单还包括投资账户开立维护费、交易手续费、资金汇算费、清算费、超额业绩管理费、业绩报酬计提费等。例如,一家大型国有银行理财子公司在销售部分产品档案栏中标注。对于超过业绩比较基准的收益,公司将提取60%作为超额业绩报酬,即赎回日或产品终止日产品份额净值转换的年化收益率超过当期业绩比较基准上限,理财子公司将向投资者收取超过部分的60%作为超额业绩报酬。
另一家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产品说明书详细说明了业绩报酬的计提费用。如果(计提浮动管理费前的计提日单位净值-历史开放日最高单位净值)/历史开放日最高单位净值(转化为年化收益率)>>3.45%,对于超过3.45在%部分,公司将按30%的比例收取浮动管理费。
大多数投资者更倾向于获得稳定的预期数投资者更倾向于获得稳定的预期收益率。刘银平指出,银行提高浮动管理费率与降低固定手续费率不冲突,降低固定管理费率的目的是应对特殊时期产品净值下降或增长缓慢,分阶段盈利,使投资者更容易获得绩效基准;提高浮动管理费率可以使金融子公司获得更多的超额绩效报酬,前提是产品达到绩效基准。对于大多数银行来说,理财投资人们更关心是否获得业绩比较基准,而不是能否获得超额投资收益。
应从风险、投向、净值波动等方面进行调查
新资产管理规定实施后,金融产品迎来了全面净值时代,在股市、债券市场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部分金融产品呈现破净局面,4月18日,北京商业日报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今日,银行及金融子公司在剔除近6月份无净值产品后,共发行金融产品28367种,净值低于1的金融产品数量为1672种。
刘银平表示,不同净值金融产品的风险和净值波动差异较大,对投资者的财务水平要求较高。在购买产品之前,我们需要了解风险因素,通常可以从产品的风险水平、投资类型、投资方向、历史净值波动、具体资产配置等方面进行调查。相对而言,中低风险、固定收益、未配置股权资产的金融产品净值波动较小,投资者更容易获得业绩基准,适合稳定投资者。
在普益标准研究员郑哲涵看来,投资者需要认识到,破碎的金融产品仍然很少,主要是混合和股权。金融产品并没有真正的风险,但由于资产联动下的股票和债务双杀和估值方法调整,净值波动浮出水面,更加直观。因此,投资者应合理看待,仍需相信专业机构,无需恐慌逃跑,明确短期波动对金融产品净值的影响有限,金融市场整体表现仍然稳定,避免踩踏赎回造成的真正利益损害。
大数据在线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