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业分类改革来袭!融资类告别“舞台”
信托业务分类改革新规出台后,现有信托公司开始调整相关业务。4月5日,一些信托公司内部人士在接受《北京商业日报》采访时透露,信托分类改革的总体方向与新资产管理规则的思路一致。未来,信托公司将基本告别传统融资业务。新规出台后,信托公司相应的内部管理机制也需要改革。目前,业务重点已转向资产服务、证券投资等领域。
重心转向证券投资等领域
现行信托业务分类体系已运行多年,不再适应信托业回归本源、转型发展的需要。为促进各类信托业务在规范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创新,监管部门近日向各信托公司下发了《关于调整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将信托业务分为三类:资产管理信托、资产服务信托、公益/慈善信托。
新规出台后,现有信托公司开始调整相关业务。一位信托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新规出台后,信托公司相应的内部管理机制也需要改革。许多信托公司现有的中后台体系可能不适应新的展览要求,这对机构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在此之前,该行业也期待着信托业务的分类改革。我公司已将业务重点转移到资产服务信托和证券投资信托领域。此外,公司在风险处置信托和家庭信托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未来将继续努力工作。信托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说。
根据草案,信托业务分为资产管理信托、资产服务信托、公益/慈善信托三类,监管在各类下进行了细分。例如,资产管理信托分为固定收益资产管理信托、股权资产管理信托、商品和金融衍生品资产管理信托、混合资产管理信托四类;资产服务信托分为行政管理信托、资产证券化信托、风险处置信托、财富管理信托四类,四类下仍有细分领域。
我们的转型方向与监管要求相似,将涉及三类,并安排不同部门探索其他衍生业务。另一位信托公司相关人士提到,公司未来将专注于资产管理信托。
投资研究体系、人才队伍建设面临挑战
通过调整信托业务分类,可以进一步明确业务边界和服务内涵,引导信托公司发挥信托体系优势和行业传统竞争优势,但值得注意的是,草案中列出的改革框架不包括融资信托业务,自2018年新资产管理规定以来,监管机构继续降低融资信托政策背景。
融资信托不再是主动管理信托的主导产品。根据中国信托协会发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融资信托规模已降至3.58与去年年底相比,万亿元被压缩1.28万亿元,降幅高达26.28%;比例降至17.43%,比去年年底下降了6.28百分点,规模和比例的年度下降是近年来最大的。与2019年峰值相比,两年融资信托总规模下降2.25万亿元,降幅总计达到38.60%,总比例下降9.57百分点,压降效果显著。
用益信托研究所研究员帅指出,信托分类改革与持续推进两压一降工作一致,不仅有利于防范信托相关业务风险的进一步扩大,而且有利于完善信托业务体系,指出信托公司转型的方向,促进信托业的长期稳定发展。然而,信托公司在组织结构调整、人才团队和投资研究体系建设方面可能面临一些挑战。
‘资管新规’同样的想法,未来的信托公司基本上会告别传统业务。上述信托公司相关负责人提到,资产实力雄厚的大型机构在整体规划下不担心业务资源,小型机构未来可能需要集约化培育轨道才能生存。
信托公司面临的挑战并不小。一位信托公司人士直言不讳地说:目前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是,资产服务信托需要强大的金融技术力量,信托公司的运营步伐是否能跟上还有待观察。此外,资产管理信托更注重机构的主动管理能力和投资研究能力,也对信托公司的整体人员素质和团队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托公司在这方面仍然缺乏。
此外,信托公司转型的困难在于市场培育和市场需求。例如,由于许可证限制,很难与证券公司合作银行PK,上述信托公司人士分析说,需要更长的时间磨合。
有序清除存量,严禁新增非标资金池
分类改革正式启动后,信托公司应按照草案的要求全面梳理存续业务,制定存量业务整改计划。严禁新渠道业务和非标准资本池业务,坚持降低影子银行风险突出的融资信托业务,不得私募基金开展资产管理信托业务。
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认为,分类改革主要是促进信托业回归主营业务,不断降低渠道业务、融资业务规模,提高信托公司积极管理能力,促进信托公司资产管理能力,充分发挥信托体系优势,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利用信托资产独立经营独立托管,更多地参与社会主义公益事业。
廖鹤凯进一步指出,目前信托公司应根据监管要求有序清理基于信托关系的私募股权基金管理等业务。摆脱传统的路径依赖,明确信托业务的转型方向。在采访过程中,一些信托公司表示,传统的股票业务将按照监管要求有序清除。
草案还明确,当地银行业监督管理局应督促信托公司准确分类存量信托业务,有序整改存量业务,通过非现场监督和现场检查信托业务分类和展览合规性,发现违规行为,当地银行业监督管理局应责令信托公司限期整改,逾期整改,应当依法采取暂停业务等审慎监督措施,要求信托公司认真处理责任人员。
个人大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