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家消费金融机构2021年业绩出炉!
进入年报季后,上市公司财报披露,2021年多家消费金融机构的业绩也随之公布。
北京商业日报记者发现,截至4月5日,2021年已有13家消费金融机构披露业绩。总体而言,13家机构的净利润普遍上升,全部盈利,消费金融业继续保持两极分化,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在业绩普遍上升和改善的背后,消费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也扩展到了其他领域。
4机构净利超过10亿元
2020年疫情影响后,2021年消费金融机构业绩回升,13家机构收入和净利润均出现不同程度增长。消费金融业的重组也在继续。
从净利润表现来看,在13家披露业绩的消费金融机构中,招联消费金融以营收为基础159.33亿元,净利30.63亿元处于领先地位;兴业消费金融第二,收入第二,收入83.91亿元,利润22.3亿元。这也是招联消费金融连续第五年净利超过10亿元,兴业消费金融连续三年净利超过10亿元。
2020年,上述两家机构净利润仅超过10亿元,2021年增至4家。除招联消费金融和工业消费金融外,还包括立即消费金融和收入100.1亿元,利润13.82亿元;中邮消费金融,营收56.86亿元,净利润12.29亿元。
4家净利润超过10亿元的机构之后,是中银消费金融排名第五,营收为53.46亿元,净利润8.44亿元。
北京商报记者进一步对比2020年财报数据,发现2021年头部5家消费金融机构业绩明显增长。以净利润同比增长为例,上述5家机构中,净利润增长率最低的工业消费金融同比增长65%;增长率最高的中国邮政消费金融同比增长206%。
此外,在总资产规模方面,招联消费金融资产规模为1496.98亿元,去年同期为1083.111亿元;兴业消费金融、即时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分别分别为617.9亿元、610.91亿元、444.22亿元以及543.26亿元。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王鹏告诉《北京商业日报》,2021年直播等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接近用户的日常生活,这种消费行为与消费金融有一定的相关性,即可以通过消费金融机构实现各种在线消费。此外,结合2020年疫情影响业绩、2021年鼓励消费等因素,2021年消费金融机构发展良好。
王鹏表示,龙头金融机构在股东和自身会展渠道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从净利润最高的五家机构来看,大多是银行是一家消费金融公司,在客户获取和资本成本方面更依赖股东资源,可以抓住更多的市场,由此产生的优质客户也有更强的消费力。
最高净利润差近766倍
头部消费金融机构业绩明显提升,腰部和尾部机构收入也不错,甚至机构净利润同比增长470%以上。然而,行业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中银消费金融排名第五后,相关消费金融机构净利润出现断层差距。在其余披露净利润数据的机构中,净利润不足2亿元。
2020年营业收入 21.092021年中原消费金融营收为亿元35.95亿元,同比增长70.46%,但未披露净利润数据;海尔消费金融收入20.64亿元,净利润1.91亿元;盛银消费金融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7.1亿元,拨备前利润1.5亿元;2020年成为少数亏损机构之一,开业不到两年的阳光消费金融,2021年同比扭亏,净利润为1.08亿元。
其余机构中,湖北消费金融是净利润同比增长最大的13家机构之一。2021年,湖北消费金融营业收入7.28亿元,去年同期为4.6亿元;净利润9319.94去年同期为万元1632.77万元,同比增长470.81%。
A股份上市公司宇信科技联营企业金商消费金融,2021年营收为5.5亿元,净利润6093.77一万元。此外,哈银消费金融2021年营业收入也有9.6亿元,小米消费金融,0.04净利润1亿元,处于落后位置。
由此计算,净利润排名第一的招联消费金融与小米消费金融相差近766倍。此外,腰766倍。此外,腰尾相关机构在总资产规模较大差距。海尔消费金融、阳光消费金融和湖北消费金融的总资产分别为155.52亿元、118.73亿元、110.011亿元,而剩余小米消费金融、晋商消费金融等总资产不足100亿元。
对于2021年消费金融机构净利润普遍上升的原因,易观分析金融业高级分析师苏晓瑞表示,一方面,宏观经济环境的复苏带动了消费者需求的释放和消费金融业务的复苏;另一方面,2021年上半年,消费金融机构的监管环境趋于稳定。2020年战略调整后,部分机构逐步适应当前环境,重点建设自身特色商业模式。
头部金融机构的优势也是腰部和尾部机构的缺点。腰部和尾部机构合作伙伴可以提供有限的应用场景和更窄的收入渠道。以小米消费金融为例,虽然股东小米集团粉丝众多,但主要集中在数字和家电方面。真正使用消费金融渠道、分期付款购买的用户较少,消费频率较低,收入也会受到影响。王鹏进一步解释说。
王鹏坦言,如果腰尾消费金融机构不及时调整战略,整合资源,未来行业两极分化趋势将更加明显。苏晓瑞还表示,目前持牌消费金融业绩呈现持续改善趋势,预计未来行业前景广阔,龙头机构将继续强者越强的特点。
行业发展面临更高挑战
2021年也是消费金融业进入第二个十年的开始。业绩普遍上升和改善的背后是强监管和利率下降的约束,这也对消费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消费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也延伸到科技实力竞争、进入更新场景、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对于消费金融机构来说,数字化是一个重要的标签,绿色金融、农村金融等关键领域也成为消费金融机构的新轨道。
鉴于2021年消费金融机构的业绩和后续业务计划,4月5日,《北京商业日报》记者还了解了立即消费金融、盛银消费金融、小米消费金融等机构。其中,消费金融立即回应,将继续坚持科技领导,收紧整合生态战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达到数字建设的新水平。
盛银消费金融表示,在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服务辽沈用户的基础上,未来将继续努力打造核心竞争力,提升用户体验,帮助振兴农村。
对于后续消费金融业的整体趋势,苏晓瑞指出,科技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将继续抓住消费金融机构C位置的关键要素。消费金融机构在行业中的排名将由以下三个方面决定。一是技术,新技术将继续推动消费金融流程优化,帮助提高业务效率;二是场景。预计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将加大寻求场景拓展和金融生态系统结构的力度;三是模式。随着网上客户获取成本的不断上升和疫情防控的不断完善,龙头消费金融公司正在加大线下布局,线上线下有机联动模式将成为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王鹏认为,未来消费金融机构的发展首先要做好合规工作,特别是在与第三方平台的合作中,避免诱导用户消费和过度消费。同时,相关机构应在做好主营业务的基础上,以主营业务为护城河,打造本地化品牌,根据当地情况为用户提供金融产品。最后,消费金融与金融技术密切相关。相关机构也可以在数字化发展的同时实现科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