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处置上万违法账户!支付反诈风暴起,多方联动对风险行为防堵、
要问支付机构目前正在推进哪些重点工作,反诈骗绝对排在其中。
最近,电信欺诈席卷了支付行业,包括运行点、销售账户、刷自来水、免费更换等欺诈技术模式改造,发生率很高。4月21日,北京商业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支付宝、财付、翼支付、中金支付、连续支付、瑞银信、嘉联支付、宝支付、合利宝、付临门、国通星驿、开店宝等十多家机构正在加强电信欺诈预防、堵塞措施,包括加强内外宣传、建设反欺诈风险监控、风险商户关闭交易等。
支付机构齐齐
风险商户关闭交易!
近两天,不少支付机构齐齐对电信诈骗、租售账号等违规行为展示了大招。
共处理了1万多个电信网络诈骗账户和8万多个赌博账户。支付宝最新发布的非法账户操作治理公告中提到了这一数据。
除了严厉打击电信网络欺诈外,支付宝还提到,参与运行点刷单、租售个人账户、帮助他人解封非法账户、刷自来水等行为,容易被黑产品使用,存在欺诈、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甚至用于欺诈、赌博、洗钱等非法犯罪目的。支付宝还对相关非法经营进行了专项处理,包括处置69375个个人账户,帮助他人解封非法账户,参与运行点;处置1189个虚拟货币交易账户。
除支付宝外,《北京商业日报》记者还注意到,微信还发布了恶意营销治理公告,整改发布刷单、虚假夸大信息营销账户,处理违规账户9万多个。
此外,4月21日,《北京商业日报》记者还从10多家支付机构获悉,反欺诈是机构内外部的重点工作。
例如,支付公司高管告诉《北京商业日报》,公司正在从机制、执行、宣传等方面解决反欺诈问题,如成立反欺诈专项小组,安排专人负责司法调查处理,也在建设反欺诈风险监控系统,与客户投诉部门联动,及时发现和处理可疑交易。
翼支付相关负责人还告诉《北京商业日报》,除专项治理工作外,公司还建立了电信网络欺诈治理等相关工作的正常风险控制、处置机制,仅2022年第一季度,通过风险监测识别电信网络欺诈呼叫验证,劝阻1万多次,处理近3000个电信网络欺诈账户,涉嫌组织近1000个赌博账户。
谈到最近的电信欺诈案件,嘉联支付相关负责人也提到,公司于2022年1月成立了防范电信网络欺诈风险控制小组,不同商户交易特征分类监控,分析交易行为特征,相应完善风险控制系统,完善监控规则,实现风险动态跟踪,对可能存在风险的商户快速响应处理机制,包括但不限于延迟资本结算、关闭交易等。截至目前,公司已处理了9232疑似风险商户。
此外,合利宝风险控制相关人员介绍,建立了覆盖交易前、事中、事后的风险预警处置系统,主要利用技术手段加强客户身份的持续识别,在与特殊商户建立业务关系前,通过多渠道、交叉审计相关资格证书、业务构成、业务真实性、资金来源等信息。
不断更换背心 “翻新”
电信反诈骗难点升级
支付机构的这些反诈骗措施也是对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的《关于加强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治理的意见》的有力响应。
从加强技术反应、预警劝阻、宣传教育三个方面,明确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金融机构、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提高技术对策能力,完善风险控制措施,建立健全预警劝阻专项制度。
但不得不说,电信诈骗手法层出不穷。随着诈骗交易特征的不断变化,相关打击治理过程也存在诸多困难。
主要包括内部和外部内部困难是,虽然领导高度重视,但除风险控制外,产品部、业务部等其他部门的风险意识不够,过分强调业务和商家的需求,产品设计对风险的考虑不够;另一方面,信息不足,无法及时了解最新的风险信息,数据和监控模型无法完全跟上反欺诈的需求。上述支付机构高管承认。
易观分析金融业高级分析师苏晓瑞告诉《北京商报》,网络诈骗犯罪层出不穷,主要是因为通过互联网实施的相关犯罪行为相对隐蔽,相关信息通过QQ、微信、论坛等社区传播范围小,有的甚至使用火星文等变异性文字,难以提前监控;此外,相关违法活动将结合最新情况,通过改变背心等方式进行翻新,一些旧的风险控制规则可能会失去作用;第三,一些持牌机构的员工成为内鬼。为了利益与外部犯罪分子勾结,反映出一些机构缺乏内部管理和内部监督手段。
支付公司正在积极落实监管和公安部的反欺诈要求,如处理相关欺诈和赌博账户,必须取得相应的效果。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仅仅依靠体育整改是不够的,或建立相应的长期机制。 博通咨询金融业高级分析师王鹏波也认为,反欺诈最大的困难主要在于如何有效识别赌博和洗钱账户,这也是金融机构长期以来一直在做的事情。
多方联动防堵
行业建议机构内部查漏补缺
虽然不容易,但许多支付机构也告诉《北京商业日报》,一方面与央行、公安部等监管部门建立密切合作,如建立统一的电信网络欺诈基金调查控制平台,促进行业欺诈黑名单的建立,完善名单数据库信息、新欺诈案例共享等措施;在用户层面,也加强电信欺诈宣传、金融知识普及,提高用户对电信欺诈的认识,让用户清楚网络欺诈手段、欺诈资金流通,如何尽快拦截资金减少损失。
苏晓瑞认为,支付公司向用户发布风险提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用户的预防意识,但也应从机构内部流程中检查和填补空白。
一是制度层面,如专门设置反欺诈相关内部管理制度,明确相应的责任人和处罚后果;二是业务流程,严格采用金融消费者信息收集、传输、共享等技术保护手段,明确信息传输和共享方的权利和责任,避免因信息泄露而被犯罪分子使用;三是建立相关咨询投诉渠道,与消费者保持良好沟通。
王鹏博认为,最重要的是严格执行相应的风险管理规定,企业应建立风险监控机制,从上到下落实资本控制措施,严格执行全过程监控。同时,从行业的角度建立全行业的数据交换和风险监控机制,从根本上消除欺诈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