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监管沙箱”两周年
自2019年12月底北京率先启动创新监管试点以来,中国版金融科技监管沙箱行两周年。2021年是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年)-2021年)》的收官之年,回顾这一年的金融科技“监管沙箱”,可以说迎来 不仅范围和产品扩容,机制也在不断完善,闭环形成也在加速..…
持续扩围
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12月27日,金融科技监管沙箱创新应用已在全国17个地区公布,涉及近120个项目。与2020年相比,试点地区和项目数量都取得了巨大突破。
具体来说,2020年,北京、上海、重庆、深圳、河北雄安新区、杭州、苏州、成都、广州9市(区)成为试点地区。到2021年,山东、湖北、贵州、广西、山西、安徽、河南、甘肃等地再次增加试点地区。
其中,北京公布了22个应用,上海公布了16个应用。此外,深圳、杭州、广州、河北雄安新区等地已完成两批项目。
大连、新疆、福建,大连、新疆、福建等地也启动了金融技术监管沙箱的创新应用。此外,在天津发布的新金融发展规划中,还鼓励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金融技术监管沙箱,开发建设金融技术监管体系。
对试点应用,苏宁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孙阳表示,与2020年相比,2021年金融科技的监管沙箱明显走向小微金融、此外,试点项目包括许多和区块链、知识图谱、机器学习等硬技术非常符合监管方向。 。
值得一提的是,监管沙箱机制本身的应用除了试点箱机制本身的应用也取得了新的突破。也就是说,2021年11月19日,在中国证监会的指导下,首批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项目在北京正式公布,这也被称为金融科技监管沙箱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进展。
正如中国政法大学法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车宁告诉《北京商业日报》记者,回顾2021年,金融科技监管沙箱的关键词之一是持续扩张。第一,机构类别从原持牌金融机构扩展到科技企业和持牌机构,科技企业可以独立申报,甚至行业协会也可以参与;第二,业务类型也在扩大,包括支付、信贷、保险等业务,各业务链也进入沙箱试点;第三是沙箱机制本身的建设,从央行扩展到中国证监会监管沙箱,可以看出该机制在监管部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易观高级分析师苏晓瑞也表示,总体而言,2021年金融科技监管沙箱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有序扩张,通过扩大试点区域、试点项目数量增长、试点批次更新,扩大金融科技监管沙箱试点范围,鼓励更多企业主体参与诚信创新工作;二是成果丰硕。与2020年相比,许多地方的创新应用已经完成注册,表明技术使金融成果进入成熟实施阶段,可以发挥社会价值,具有积极意义;第三,有更细分、更独特的试点项目。此外,资本市场金融技术监管沙箱的发展也吸引了许多证券、基金公司积极报名,也将推动资本市场产生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活力。
形成闭环
除了量变的突破,2021年金融科技的监管沙箱实际上迎来了质的飞跃。
2021年,业界高度关注的出箱问题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例如,9月底,北京和深圳宣布,一些以前纳入金融技术监管沙箱的项目已完成评估和测试,并达到出箱标准,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基于区块链的产业金融服务、基于物联网的商品溯源认证管理与供应链金融、中信百信银行AIBank Inside经过综合评估,产品和百行征信百行征信普惠服务已完成测试,成为中国金融科技监管沙箱第一批出箱应用。
10月,重庆还宣布了第一批三个创新应用测试公告,包括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申请支持重庆地方方言智能银行服务、中国共同基金协会联合厦门银行、重庆富民银行和博雅链申请基于区块链数字信函平台,小曼联合光大银行重庆分行申请‘智能风控产品磐石。
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正式标志着中国金融科技监管沙箱在机制建设上完成了最后一公里,是中国金融科技监管机制成熟的重要里程碑。
一方面,项目出箱意味着该机制已形成完整工作闭环。正如车宁说道,“在经历了13-经过20个月的等待,许多机构、技术和场景的项目在许多地方完成了评估和测试,这意味着央行金融技术的监管沙箱机制已经完善。 。
另一方面,试点机构的完成也具有重要意义。孙杨表示,项目的实现是为了满足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总体方向,二是为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做好准备,并有核心技术和真实场景。箱子发布后,未来机构将有更多的信心和信心推广这些金融技术产品和外国金融技术合作。
此外,许多项目也为监管积累了宝贵的试点经验。一方面,该机构的创新项目已经相对成熟,可以进入应用阶段;另一方面,它也可以为其他后续试点项目提供良好的示范,形成积极创新的活力和氛围。苏晓瑞补充道。
机制常态化
自金融技术监管沙箱推广以来,虽然整体结果超出预期,但也有资深业内人士告诉《北京商业日报》,在监管沙箱的实际运行中,试点项目创新不高,部分项目同质化严重,主要竞争机构实力而不是技术创新,实际业务数字化、智能转型效果有限等问题。
此外,监管沙箱在部分试点地区中,还存在运营团队人力资源较为紧张、专业程度有待提升、资金安排捉襟见肘、申报步骤相对繁琐、宣传培训尚不到位等现象。
该人士还提到,从这些情况来看,由于监管沙箱尚未深入扎根市场,形成完整的生态,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协调业务监督与技术监督、中央监督与地方政府发展的关系,有效解决如何激励和约束的问题。
展望未来,业内人士认为,金融科技监管沙箱在不断扩大后,将形成正常的机制,有望扎根。
“例如,‘下一步,央行版的监管沙箱不仅将继续作为传统的政策工具发挥作用,而且将作为后来人指导的先驱。一方面,它不仅体现了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通用技术的应用,也体现了不同类型机构在机制上的广泛参与,以及业务前、中、后台生态闭环技术的深入转型。在车宁看来,监管沙箱未来的内容扩展不仅丰富了支付、信贷、证券、基金、保险等业务领域,还包括合规领域的增加,形成了纵横交错的试点模式。
此外,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未来的挑战是平衡个人数据保护与金融技术创新的关系,不仅要遵守《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还要积极创新。孙杨建议,未来的监管沙箱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建立安全可信的信用环境,积极开发整合产业链的中小型金融技术产品,释放产业链互联网服务中小型金融的潜力,也有助于金融机构发展产业链金融,这是一个双赢的方向,值得探索。
网贷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