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贷利率有什么办法不上涨,房贷利率2022下半年预测
国债利率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继续上浮,房贷利率也普遍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基准利率一直到现在都没变。目前股票信贷利率不变,涨幅在上升。银行间债券利率是货币价格和银行信贷成本的基础。如果它们继续上升,基本利率最终会上升;否则,银行会亏损。未来基准利率仍有大概率上升,主要在以下三个逻辑:1、逻辑一:美元加息缩表减税.
这两天最大的财经话题是特朗普减税和就业法案的通过,这将是国会31年来首次修改税法。也被称为特朗普政府和共和党执政以来取得的最大成就。该法案将大大降低美国的整体税收负担。
美元的动机是减税加息可以带回产业资本,从而强化美国制造业,通过回收美元流动性来强化美元霸权。否则,美元总是那么宽松,那么宽松,必然会影响美元的全球化和对全世界征收铸币税。
我们一直认为,a股投资者收获的是庄家,庄家收获的是国家队。事实上,美元也是如此。美元收割世界货币,直接是第一大村。只有发行全球货币,才有可能成为这个村。
川普大减税,全世界都要跟着,否则他就下不了台。就是让你的钱有留下来的动力。具体有两种方式:
第一,你的经济繁荣,把钱投进去办厂可以获得更好的回报。基金通过产业资本赚钱。第二,你的货币本身有价值,利率高,和美元的利差高,可以通过金融资本赚钱。
为了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我们需要减税和刺激经济。目前我们的支出刚性太大,不加税就过不去。看看沈阳的经济指标和东北的社保养老情况。至于营改增,都一样,税负并没有减轻。
所以最后只能加息,让钱本身有价值,让资金留下来。而且美国自己也在加息,收缩规模,加强了其他国家加息的动力。资本管制虽然可以缓解一部分流出压力,但是进出口规模太大,无法严格限制,除非完全停止进出口。2、逻辑二:海绵挤水
房地产到底是蓄水池还是货币放大器,争议很多。我个人认为,房地产放大了货币规模,也吸收了货币,就是放大器也是蓄水池,或者说先放大器后蓄水池。放大的过程刺激了经济,蓄水的过程稳定了物价,很完美。
目前大量资金沉淀在房地产和以房地产为基础的理财产品中。只要经济稳定,房地产稳定,这些钱就会一直在这个池子里玩增值,不会从M2跑到M1。M2是这里的广义货币量,M1是狭义货币量,一般理解为流动性好的货币。
一旦经济下行,确实会带来一些杠杆断裂。比如一些房企和高杠杆的个人,M2增速会降低甚至下降,但是沉淀在房地产和理财的资金会出来。
所以货币总量可能确实少了,但是闲置资金会多很多。如果做一个极端的假设,所有实体都会倒闭,到时候可能还有很多钱。因为货币发行过程中有太多的漏洞,比如坏账核销等。所以很多货币发行后就收不回来了。
如果闲置资金太多,这些资金就会形成恐慌。钱多了,可用于购买的刚需商品有限,必然冲击保值和刚需消费价格。所以这里的资产价格下降了,而消费者价格需要上升。
为了抑制物价,我们只能提高利率,
但过度放水后,信贷增量的边际效益降低,单位信贷产生的GDP持续下降,甚至无法覆盖放水成本。放水并没有带来财富的增加,所以变成了纯粹的数字游戏。降低放水利率的游戏也会被市场规则抹去。
比如现在杠杆已经很高了。我国工业企业和居民每年支付的利息总额近八九万亿元。工业企业实际净利润没有那么多,财务成本不断增加,权衡越来越严重。
很多企业利润低于总利息,还不起钱。最终只能借新还旧,甚至借新还息,进入庞氏阶段。
进入庞氏阶段后,资金需求不断增加,资金供求关系急剧恶化,利率会继续上升。即使再次放水,仍然会加大杠杆,资金在杠杆中继续折腾,再次推高利率。
利率上升后,部分企业和个人将被迫玩杠杆,要么提前还款,要么断杠杆破产。这样,市场规则就会迫使过度放水失效,杠杆就会慢慢下来。
一个证明就是,很多人说经济下行,人口老龄化,利率会下行,国债会有牛市,但是国债一直在跌,利率一直在涨。这也说明杠杆已经进入庞氏阶段,杠杆导致的利率上升已经超过了经济实体的需求。
目前因为杠杆过高,超过了实体的消化能力,赚的钱不够,最后不断借新还旧,形成资金黑洞,恶化资金供求关系,使资金价格过高。这个时候放的水越多,利率就升得越高,因为钱还在推高虚拟经济的泡沫。3、逻辑三:被动去杠杆
美国如此大规模的减税,人民币的自由决策空间越来越小,同时杠杆庞氏骗局和经济下滑后的海绵挤压也会继续加息。因此
玩下去实体和地产肯定受不了,真的来个房贷利率七八个点,很多人就会断供了。前面发布的大资管新政,要降低杠杆,某种程度上程度也是提前应对内外部风险。但在大资管和外部美国步步紧逼下,泡沫破裂概率很大,原先的拖下去策略可能提前面对变局,大风险和大机会18年都要来了。
风险是资产价格下跌,包括股市楼市。北京房价从内到外下跌幅度在10%到30%之间,股市更是感觉没有底部,每天都跌。按目前这个状态,接下来估计还会继续跌。
机会就是上面说的,股市楼市实体降杠杆,资金溢出,会带来大宗商品价格大涨。而且美国减税后,美元回流,也会推动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上涨,内外叠加价格上升冲动更大。强烈看好刚需类大宗商品,看空股市,看空楼市。目前这个流动性枯竭情况下,股市底部还很遥远,可能更惨烈的时候还没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