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行晒2021年“成绩单”:合计日赚34
6家国有银行在2021年出现了所有的成绩单。3月30日,《北京商业日报》记者发现,2021年,6家国有银行收入净利润实现正增长,业务数据表现明亮,2021年受疫情影响压力也在2021年有所改善。然而,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背景下,六家国有银行的净息差略有缩小。银行目前已进入转型深水期,科技浪潮不仅是对银行业的影响,也是重塑。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上寻求跨越式增长的突破已成为六大国有银行需要研究的焦点。
净利亮眼 息差收窄
6家国有银行2021年成绩单全部公布,3月30日,北京商业日报记者发现,从业绩数据来看,6家国有银行净收入实现正增长,净利润实现双位数增长,总日收入34.86亿元。
工商银行仍是最赚钱的国有银行,2021年实现归母净利润3483.38亿元,同比增长10.27%;建行实现归母净利润3025.13亿元,同比增长11.61%;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归母净利润均超过2000亿元,分别达到2411.83亿元和2165.5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7%和12.28%;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75.81亿元、761.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89%、18.65%。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认为,六大国有银行经营净利润双升,净利润同比增长两位数,经营数据亮眼。
近年来,监管引导银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在此背景下,银行净息差也略有缩小。2021年,六大国有银行净息差仍保持一定下降。从净息差(即净利息收益率)由高到低来看,邮政储蓄银行净利息收益率为2.36%,同比下降6个基点;建行净利息收益率也减少了6个基点,为2.13%;农业银行净利息收益率为%;2.12%,比去年同期下降8个基点;工行净利息收益率为2.11%,同比减少4个基点;中国银行净息差下降10个基点,达到1.75%;交通银行净利息收益率下降1个基点,达到1.56%。
展望后续净息差走势,银行高管也给出了答案,我们预测今年中国农业银行的息差将略有下降。在3月30日中国农业银行业绩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张毅表示,为缓解净息差下行压力,中国农业银行将进一步加强净息差管理,一方面通过结构优化稳定市场,包括加强资产配置,改善零售贷款比例、优化债券投资结构、加快数字化经营、提高低成本存款、短期存款比例;另一方面,优化定价策略和利率风险管理策略,缓解利率下行压力。
周茂华认为,预计未来银行净息差仍有小幅下降空间。一方面,国内经济需求恢复进展不理想,部分企业经营压力仍不小,需要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利润实体经济;另一方面,央行与多部门合作,继续维护存款市场正常秩序,与结构工具合作,保持合理充足的流动性,支持中小企业多渠道融资,保持存款负债成本基本稳定。
不良率齐降拨备持续增厚
2020年受疫情影响,银行业资产质量普遍承压,6家国有大银行不良贷款率有所提高,但2021年这种情况有所改善。
根据2021年年报数据,截至2021年底,交通银行仍是六大国有银行中不良贷款率最高的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48%,低于去年年底0.19百分点;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较去年年底下降;0.14百分点,达1.43%;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不良贷款率均为%;1.42%,分别比去年年底减少0.14个百分点和0.16百分点;中国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33%,低于去年年底0.13个百分点;邮储银行不良率仍保持6家国有大银行的最低水平,达到6家国有大银行的最低水平0.82%,比去年年底减少0.06个百分点。
为了提高风险抵御能力,六大国有银行继续增加拨备。截至2021年底,邮储银行拨备覆盖率仍保持在六大国有银行最高水平,拨备覆盖率为418.61%,比去年年底增长10.55个百分点;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拨备覆盖率均超过200%,分别为299.73%、239.96%和205.84%,分别上涨于去年年底33.53个百分点、26.37个百分点和25.16个百分点;中国银行拨备覆盖率增加9.21个百分点至187.05%;交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66.5%,高于去年年底22.63个百分点。
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认为,从资产质量来看,2021年六大国有银行不良率下降,拨备覆盖率保持较高水平,主要是由于国内经济稳步恢复和企业整体经营状况的改善,有利于银行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经济发展预期仍不清楚,银行也需要通过增加拨备来提高风险抵御能力。
目前,一些阶段性和局部风险压力相对突出。例如,部分房地产企业受市场波动影响,资本链收紧;部分地区地方政府债务面临到期集中还款压力;部分产业链中下游弱势企业和传统能源企业面临产业升级和绿色转型困难;部分外部依赖性高的进出口企业面临疫情和地缘政治等外部不确定性。中国银行风险总监刘建东在业绩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2年,中国银行将继续将解决金融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有机结合,特别是继续加强各类风险的积极防治和关键领域的风险识别和控制。
聚焦数字,绿色,普惠金融转型
转型已成为当前银行业不可分割的话题,坚持实体经济共振、共同发展的宗旨,六家国有银行注重互联网 系统建设,继续加强数字领域、绿色低碳、包容性金融业务转型,塑造全面、轻、数字化的新金融形象。
梳理数据可以看出,国有银行正在加快数字化转型:近三年来,邮储银行科技投入超过27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以上;2021年,交通银行金融科技投入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同比增加0.5一个百分点。中国工商银行在客户服务智能化转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21年,银行推出的工小智智能服务入口扩大到96个,语音和文本识别准确率超过97%;智能服务业务量6.3亿笔,比去年增长11%。
走综合路线图是银行业务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也是推动银行转型成为全能银行和金融超市的重要途径。除了加强数字化转型外,创新包容性金融服务,提高农村财富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也成为六大国有银行的目标。2021年,中国工商银行推出了中国工商银行兴农通品牌,扩大了金融支持农村振兴的广度和深度。普惠贷全年增长50%以上。交通银行依托银行普通惠e贷建立在线综合融资产品体系,实现在线标准产品和个性化场景定制产品的双轮驱动,实现抵押贷款、信用、担保的自由组合,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
随着绿色金融的规模和多元化发展,许多银行高管也透露了未来绿色金融转型的发展路线图。刘建东透露,未来中国银行将继续完善顶层设计,加强绿色金融政策支持,完善激励措施,继续提高绿色金融业绩和创新能力。中国农业银行还表示,将完善绿色金融工作机制,促进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目前,银行转型已进入深水期,行业更加注重前沿技术的整合和应用,努力整合银行前、中、后台的发展。零一智库分析师李伟在接受《北京商业日报》采访时表示,面对中国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应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如绿色金融领域,加强节能环保、特色绿色信贷;在包容性金融方面,加强对农村县下沉市场的支持,寻求跨越式增长的突破。
总的来说,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和农村金融都是数字包容性金融的一部分,这些领域的金融需求尚未完全覆盖。李伟进一步指出,展望未来,银行应加强与外部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进一步提高客户获取、在线平台运营、生态治理、智能风险控制等方面的质量和效率,优化和完善消费端和工业端的场景布局,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生态系统。